嘿~山里来客人啦!
走进“侗族人”的世界,做一回少数民族客~
学一学侗族的山歌和舞蹈
体验侗族传统工艺!
来来来~
侗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从古至今都有着罕见让世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和文化,是少数民族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艺术领域的佼佼者,2006年5月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中有着八个自然的村屯,俗称“程阳八寨”。这里有举世闻名的程阳风雨桥,风雨桥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性建筑,因为这座桥不单单是传承了侗族工匠的精湛工艺,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桥梁的木构建筑营造精美技艺及严谨的建筑结构设计都在建筑界中独树一帜。但是由于侗族
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民间技艺均为口口相传,所以很多的传统的木构建筑和侗族文化更加显得犹为可贵。
研学旅行绝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感受,是人生的体验。自然文化氛围熏陶的研学活动,必能为您的孩子增加些许生活的磨练;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为人生旅途上增添一笔无形的财富;增长孩子的阅历和见识、培养全角度的思维习惯;留给孩子一份终生难忘的记忆,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的无尽乐趣。让孩子放下沉重的书包,解开学业的束缚,摆脱网络游戏的诱惑,让孩子走进户外,走进大自然,走进新的集体,体验新的生活,走进阳光、自由、快乐的新天地。在集体的生活中,释放天真的笑容,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自然的阳光,唤醒孩子们内心阳光乐观的天然本性。
【侗族前世今生】
侗族博物馆该建成于 1992 年,是一座集侗家鼓楼和风雨桥为一体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总面积 1550 平方米,设 4 个陈列厅和一个文物库房,它是湘、桂、黔三省 ( 区 ) 交界的十多个侗族县惟一的侗族博物馆。馆内收藏陈列有东汉以来的滑石耳环、滑石托盘、木碗、竹编、藤编等生活用具,传统的木制、竹制文化用品和生产工具,斑斓多姿的民族服饰、侗锦和刺绣。侗族各种造型的吊脚木楼、鼓楼和风雨桥模型一应俱全。三江侗族博物馆起步晚,但收藏、陈列文物内容较丰富,是侗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习俗的一个窗口。1997 年被列为柳州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程阳八寨侗族民俗风情】
有八个连成一片的侗族山寨,不仅完好地保存着侗族的木楼建筑、服装饰品、歌舞文化、生活习俗等古老传统,而且在与现代生活交融中继续发扬光大,成功地发展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新村,这就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 跟着侗族人民学唱侗族大歌、跳竹杠舞。
竹竿舞是一种灵巧、机智、自由的跳跃舞蹈,是一种艺术的展现。现场,两位侗族小帮手架起了竹竿,带领着学生们欢快的跳起了竹竿舞。有的学生们不小心被夹住了脚,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在反复的练习之后,学生们慢慢的掌握了技巧,跳的有模有样,领略侗族风土人情。
【侗族鼓楼】
侗族建筑是以风雨桥、鼓楼、吊脚木楼建筑为典型。侗族自古聚居地依山傍水,山寨中道路以青石板铺设,由此有河必有风雨桥,有寨必有鼓楼,侗家世代住在木楼中。鼓楼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精华,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侗族自古有“建寨必先建鼓楼”之俗,鼓楼的建造是侗族村寨里的大事,也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集中代表。
鼓楼与风雨桥,是侗族乡寨特有的标志,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以榫槽衔接,历数百年风雨而不朽,其“人”字形斗拱结构,特别受到建筑学专家的称赞。
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是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建筑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
【侗族簸箕画】
三江侗族农民画历史悠久,唐代时手工业就已打下基础,清朝三江侗族地区出的“侗布画”已闻名中国。在鼓楼、风雨桥、凉亭、庙寺等内部的装饰绘画以及天花上的彩画等,形成自己独特的侗族风情画,三江侗族农民画对研究侗族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和群众的喜爱,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特色之乡”。
【侗酒制作】
侗族甜米酒侗族人又称其重阳酒,古时侗族人一般农历八月中旬秋收,收回的糯米用来酿制甜糯米酒,刚好经过一个月的发酵,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拿出来接待客人,这就是侗家人重阳酒得来,并非中国其他地方的重阳酒。新收糯米拿来制作米酒,肯定是不是轻易能喝到的,拿来接待尊贵客人。侗族重阳酒是鲜为人知的,真正的侗族深闺美人。
【布央采茶】
“采茶”本为中国南方一种茶农的生产活动,采者多为手巧的村姑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这种富于诗意和艺术形象的劳动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中国一种民间的歌舞体裁,采茶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丰富精神生活积极作用。
“制茶”经过炒茶、晒茶新鲜的茶叶嫩芽采摘后,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孩子们将自己亲手采摘的茶叶嫩芽倒入锅中,在侗家阿姨的协助下,自己亲手制作茶叶。之后把自己做好的茶叶带走,献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打油茶】
打油茶亦称“吃豆茶”,侗族传统待客食品。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黄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制成。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一天之中,不分早晚,随时都可以制作。油茶待客更是侗族的重要礼俗。当地一句顺口溜:“一杯苦,二杯夹(方言,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尝,好好领略。
在碗中放上葱花、炒米、爆炒花生、小油果等等。再将油茶从锅里倒入,刹那间脆黄的油果、白乎乎的炒米、绿油油的葱花在油茶的冲刷下变得诱人无比。尝上一口,那香浓的感觉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这感觉辣中带点苦、苦中带点香。这茶不也正如我们人生旅程一样会尝尽的苦辣香甜吗?品茶亦如品人生呀!浓浓的茶香和着花生、葱花的味道慢慢尝品又是别有一番感觉。
【百家宴】
百家宴是侗族最盛情、最隆重的待客宴席。如果贵客到访,侗家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主宾就坐长桌前,共尝美食。
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形式多样。始于北宋的“百家宴”,是民间一项古老习俗,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具有美好的寓意。
芦笙是侗族的一种乐器,是民间的能工巧匠,利用竹、木和铜片等三种材料即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芦笙,吹出的声音清脆、响亮、浑厚、悦耳。
芦笙乐舞,是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的每个村寨里,都有一个跳芦笙的中心院坝,在夏秋季节的月明之夜,芦笙鸣响,全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或随着轻松活泼的芦笙曲翩翩起舞,或谈古论今,尽情地享受着劳动后的欢乐。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其芦笙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
|